董红朝,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天馈系统组件生产车间绝缘工序工段长。在俊知工作的这些年,从最初用肉眼看、双脚跑的工作模式,到现在只需一台平板电脑,车间生产状态便尽在掌控之中,董红朝从未想过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,自己能成为公司第一批智能化一线员工。
其实,作为俊知第一个试验的智能化车间,董红朝和工友们一度担心:智能化改造后他们会不会没饭吃?“这一问题,公司领导层在做决策之前就考虑到了。”俊知智慧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小鹏透露,“智能化改造不是一味追求无人化操作,而是如何利用好智能化模式提高产品质量、工作效率。”其次,更应该考虑清楚的是,该不该做、有没有能力做。“智能化”从尝试到成功,俊知只给自己两年的时间,如果两年内收不回成本,那根本无需尝试。
基于这两项考虑,2015年3月,俊知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,以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天馈系统组件生产车间为试点,组织100多人的研发团队,汇集技术部、生产部等一起进行专题研究。“车间生产线设备布局图、设备工况动态图、生产计划执行情况动态图等都在平板电脑里。”制造部副总监丁胜超笑着说。点开车间生产线设备布局图,发泡、护套、绝缘所有生产线都清晰地显现,一旦生产出现故障,屏幕上旋转的绿色齿轮便会变成红色,发出警报;想要知道某一工序转速、温度等详细参数,工况动态图便能告诉你答案。“是什么让这些复杂、细小的参数变成了可视化数据呢?传感器。”这个车间覆盖wifi信号,安在所有设备上的500多个传感器感知到数据后,便将信号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电脑,管理层便可实现可视化管理、通过数据分析等实现远程操控。
“待所有工序结束,产品出来后,给它做个‘心电图’便知道产品是否合格。”丁胜超说,不但管理层能同步看到,客户方也能看到,若产品有问题立马进行质量追溯。通过近一年的智能化实践,车间生产计划完工及时率从99%提高至99.2%。“尽管只有0.2%的改变,但对产品质量来说都是一种跨越,日积月累,会给公司生产带来质的变化。”丁胜超说。
下一步,俊知要基于智能化基础,做大数据分析,通过收集2-5年的数据,做产品稳定性的深度分析,对决定产品质量的参数、环节再做精细化改善。
短 评
“智能化”贵在因地制宜
当下,“工业4.0”、“中国制造2025”等驱动下,“智能化”一词已成为潮流逐渐走进众多企业的视野。智能化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、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。无锡推进产业强市,很大程度上是推进制造强市;而推进制造强市,就必须坚定不移走转型升级道路,加快发展智能制造。目前,无锡已有很多企业在做智能化转型尝试。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也算得上是一位早期探索者,它利用设备智能化、数据互联化,实现“人机合一”,最终实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,生产计划完工及时率、材料利用率等都有所上升。
智能化转型,企业还应当量力而行,因地制宜。俊知的转型,没有采用机器换人,而是立足已有的产业、设备基础,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的,做了细节化处理。同时,给自己定了一个两年目标,若两年内收不回成本,就无需尝试。这是基于公司发展实际做出的理性决策。在智能化改造中,企业不是一味追求“赶潮流”,而应当依据自身发展,给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转型方案,这套方案能够给企业带来质的变化,而不是让这样的转型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一种甜蜜负担。